【前言】 1986年3月,西藏军区政委张少松收到了一封由边防第二区通讯总站的余文金等几位同事共同署名的来信。 文章中的内容,对军区高层进行了点名批评。 张少松是军区的头儿,他看完信后,不但没发火,还表扬了写信的人,说他敢提意见,这种做法值得肯定。 【张少松和边防战士心贴心】 张少松的家族有着深厚的革命背景。他的爷爷张克振,年轻时曾靠挑煤为生,之后加入了太平天国的起义队伍。 张少松的父亲张秉义年轻时在北京大学读书,1925年加入了国民党,后来在冯玉祥领导的第二集团军担任政治部宣传科长。 新中国成...
【前言】
1986年3月,西藏军区政委张少松收到了一封由边防第二区通讯总站的余文金等几位同事共同署名的来信。
文章中的内容,对军区高层进行了点名批评。
张少松是军区的头儿,他看完信后,不但没发火,还表扬了写信的人,说他敢提意见,这种做法值得肯定。
【张少松和边防战士心贴心】
张少松的家族有着深厚的革命背景。他的爷爷张克振,年轻时曾靠挑煤为生,之后加入了太平天国的起义队伍。
张少松的父亲张秉义年轻时在北京大学读书,1925年加入了国民党,后来在冯玉祥领导的第二集团军担任政治部宣传科长。
新中国成立后,张秉义加入了民革组织,主要负责湖南地区的事务。到了1955年,他因患病不幸离世。
在革命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影响下,张少松在家乡酃县解放后,第一时间就报名加入了人民解放军。
当时张少松正值17岁。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张少松始终坚守在保卫祖国边疆的岗位上。无论是在广西剿灭土匪,还是在西藏平息叛乱,或是在对印自卫反击战和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他都屡次立功,为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少松凭借屡立战功,职位一路高升。他先后担任了连队指导员、营部指导员,之后又升任团政委、师政委,最终成为军政委。
在实践过程中,张少松脚踏实地,逐步积累了大量实用的经验。
1985年8月,张少松正式担任西藏军区政委一职。
值得一提的是,30多年前,张少松的老乡张经武也受党组织委派前往西藏,他在高原上奋斗了整整15年。
张少松虽然与张经武没有血缘关系,但他决心延续张经武的事业,在青藏高原上谱写新的辉煌。
张少松上任后,他非常关心和照顾手下的官兵,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边防官兵的好朋友”。
边防团的管理员沙际宽,带着家人在高原上生活。可不幸的是,他的妻子得了骨髓炎。
出于对患者的关怀,单位同意让沙际宽陪同妻子前往内地治疗。
沙际宽和妻子好不容易到了拉萨,可机票太难买,根本走不了。他们只好在招待所安顿下来,这一待就是整整二十多天。
眼看妻子的病越来越严重,但机票的事还是没着落。沙际宽心里一急,干脆硬着头皮直接闯进了军区政委的办公室。
张少松刚来上班还没满30天。
张少松见到沙际宽,立刻热情地给他倒茶、递烟,关切地问他有什么事情。面对张政委的友好态度,沙际宽毫无保留地倾诉了自己的烦恼。
张少松立刻拨通了办公室主任的电话,指示他在最近的军航航班中优先安排沙际宽夫妇前往内地。
了解到沙际宽的爱人在内地看病不方便,张少松专门联系了成都军区总医院门诊部,请那里的主任医生为她诊治。
第二天,沙际宽搀着老婆上了飞机,他感慨道:“领导真是贴心,啥都替咱们考虑到了!”
一到成都,沙际宽夫妻俩就迫不及待地给张少松写了封信,字里行间满是感激之情,热情洋溢地表达着他们的谢意。
事后,张少松琢磨着,绝不能允许再有第二个、第三个沙际宽为同样的事情发愁。
他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开会,强调今后机关工作要以边防一线和基层的需求为重。即使机关的资源紧张,也要优先保障他们。
【张少松被藏胞称为“金珠玛米”】
张少松平时工作繁忙,但抽空时会和老战友们一起去西藏各地看看。有一回,他和成都军区司令员侯书军等一行人,专程游览了布达拉宫。
那天,景区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一位40岁上下的藏族男子,怀里抱着个4岁左右的小孩。父子俩正沿着台阶往下走,突然,由于人群太过拥挤,孩子被挤得脱了手,一下子摔到了十多米深的大佛殿底下。
孩子正从超过70度的陡坡上快速滑落,形势非常危险。
危急时刻,张少松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一把接住了正在坠落的孩子。孩子平安无事,但张少松却被砸中,重重地摔倒在地。
看到这情况,同伴们立刻将张少松送往医院。周围的人们望着这位年过五十的老兵,不少人眼眶湿润,心里满是感动。
获救的藏族同胞紧紧抱着怀里的孩子,眼含热泪说道:是解放军给了我们重生的机会!
【张少松接到一封不寻常的信】
1986年3月5日这天,张少松政委的办公桌上出现了一封特别的信件。信里提到,他们平时吃饭的食堂,经过军区相关部门的检查,被认定存在安全隐患。
过去三年里,炊事班的战友们始终坚守岗位,在厨房里默默付出,面对各种风险从未退缩。
每逢下雨天,炊事班的同志们就得披着雨衣在灶台前忙活,因为屋顶漏水。要是赶上刮大风,食堂里就满是灰尘,到处乱飞。
后来,大伙儿觉得食堂太旧了,怕不安全,于是打完饭后都带回宿舍吃了。
为了处理这个难题,第二区边防通讯站反复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还通过传真电报等渠道向军区紧急求助,但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回应和解决方案。
雨季又要来了,站领导望着那栋随时可能倒塌的旧房子,心里真是急得不行。
于是,余文金和其他领导决定直接向张少松政委反映这个问题。他们提出,既然上级部门有资金建设一些并不迫切需要的豪华设施,为什么不能拨出一部分经费,用来解决食堂的安全隐患呢?
张少松读完信,立刻在上面写下了自己的意见。
关系到生死的问题,作为领导我们不能坐视不管。基层反映的问题已经拖了三年,就算把军区的老本都花光,也得马上处理。要是真出了事,我们这些当官的,怎么向党和战士们的家属交代啊。
那天下午,张少松召集了各部门开会,现场座无虚席。会议进行时,他当场拍板,给第二通讯总站批了600平米的建设指标。
会议结束后,张少松给余文金等人回了一封信。他在信中称赞了他们敢于对军区领导提出批评的积极态度。
张少松通过电话向报社的同事传达了军区党委对此事的处理决定,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思和检讨。
张少松将军的一生,充分展现了他作为一名老革命者的高尚品格。他始终心系士兵,关怀百姓。面对工作中的问题,他总是迅速采取行动,从不拖延。对于自己的失误,他也毫不推诿,敢于直面并承担责任。
在西藏工作期间,张少松为军区的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显著成绩。